引言:當前,在國際經濟金融危機疊加疫情、俄烏戰爭以及臺海危機的背景下,國內外經濟普遍下行,作為我國西部的民營經濟與中小企業如何面對這種艱難的困境呢?疫情仍在全球蔓延,世界經濟嚴重衰退,我國經濟已深度融入世界經濟,在以美國為首的貿易壁壘封鎖下,往后的外貿環境依然嚴峻復雜,對此,我們必須有充分估計和準備。黨的二十大報告對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作出明確部署,強調要依托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以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增強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聯動效應,提升貿易投資合作質量和水平。過去多數非公企業對外發展模式較為粗放,對外投資戰略不明確,往往抱著先走出去再說的心態,沒有將海外市場置于企業發展的戰略高度考慮,前期準備工作不充分,缺乏中長期計劃,在投資區域的選擇、合作伙伴的考量、經營策略的制定,資金鏈的布局和國際性復合人才的儲備等各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導致民營經濟與中小企業走出國門去的效果并不理想,發生了企業常常虧損和空轉現象較為普遍,難以長期在海外立足。因此,當前亟需根據國內、外宏觀經濟以及產業結構和市場運行的新形勢,針對民營經濟與中小企業自身的特點,合理的確定走出國門去,以及參與“雙循環”的發展戰略,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以實現雙邊及多邊的共贏。
關鍵詞:經濟危機 民營經濟與中小企業 困境與策略
面對國際環境更趨復雜嚴峻和國內疫情散發多發的不利局面,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優化區域開放布局,鞏固東部沿海地區開放先導地位,提高中西部和東北地區開放水平。加快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加快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實施自由貿易試驗區提升戰略,擴大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絡。有序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深度參與全球產業分工和合作,維護多元穩定的國際經濟格局和經貿關系。有力實施穩經濟一攬子政策措施,生產供給繼續恢復,就業物價總體平穩,對外貿易增勢良好,民生保障有力有效,經濟延續恢復態勢。
一、民營經濟與中小企業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民營經濟與中小企業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目前,我國民營企業數量已經超過5100萬家,個體工商戶超過1.09億戶,注冊資本超過165萬億元。民營經濟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一段時間以來,社會上有人發表了一些否定和懷疑民營經濟的言論,如“民營經濟離場論”“新公私合營論”等,以此來否定民營經濟對國家經濟發展的積極貢獻。要正確的看待民營經濟與中小企業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繼續鼓勵、支持、引導民營經濟與中小企業的健康發展。
(二)發展民營經濟與中小企業是推動經濟體制改革的必然選擇。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勞動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無法得到有效調動,勞動生產率低下,生產力發展受到很大束縛。只有推動經濟體制改革,實現從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才能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促進經濟快速發展起來。發展民營經濟與中小企業,是推動經濟體制改革的關鍵一步。民營經濟與中小企業既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重要成果,又是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民營經濟與中小企業的發展壯大,促進了全國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環境形成,促進了營商環境優化和政府職能轉變,促進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和健全。因此,發展民營經濟與中小企業是推動經濟體制改革的必然選擇,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的客觀要求,是充分調動和激發勞動者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的有效舉措。
(三)民營經濟與中小企業是我國經濟制度的內在要素。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們黨和國家破除了所有制問題上的傳統觀念束縛,為非公有制經濟與中小企業發展打開了大門。黨的十五大把“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確立為我國基本經濟制度。這一基本經濟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必然要求,必須長期堅持。民營經濟與中小企業在內的非公有制經濟,是改革開放以來在黨的方針政策指引下發展起來的。我國民營經濟與中小企業已經成為推動我國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政府職能轉變、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國際市場開拓等發揮了重要作用。一些民營企業與中小企業,積極參與國有企業改革,推動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為探索基本經濟制度有效形式作出了積極貢獻。
(四)民營經濟與中小企業是推動高質量經濟發展的重要主體。民營經濟與中小企業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主體,也是我們國家長期團結帶領全國人民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力量。民營經濟與中小企業發展質量不斷提高,越來越多地進入高新技術領域和新興領域,部分民營企業已經在高新技術、新業態等細分領域處于領跑地位。一些中小企業堅持自主創新,瞄準高端市場,推出具有較高科技含量的產品和服務,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面進行了成功探索,有效滿足了社會需求。廣大的民營企業與中小企業,把握時代大勢,堅定發展信心,心無旁騖創新創造,踏踏實實辦好企業,必將排除萬難,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二、當前西部地區民營經濟與中小企業面臨的困境
1、中小企業總量少、規模小,缺乏“專精新特”項目,信心不足。由于我國中小企業是在公有制經濟一方獨大的背景下誕生的,天然有一種自卑心理,又缺乏“專精新特”項目,產權糾葛不清,存在一種內在的心虛現象。隨著疫情形勢的不確定性,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惜貸加劇,企業信心及意愿的減退,西部一些地區的民營企業的發展速度和投資明顯大幅回落。
2、生產要素市場全面緊張,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尤為突出。從目前調查研究情況看,不少中小企業在目前這種困難的形勢下,大批的關門倒閉。西部的一些地區出現了用工荒、用地荒、用電荒、用錢荒、用水荒和用煤荒,即所謂的“六荒”現象,生產要素全面緊張,許多投資項目由于土地指標緊張而無法落實。在所有生產要素中,融資難的問題尤為突出。
1/5 1 2 3 4 5 下一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