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進入下半年,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重大風險攻堅戰進入“膠著期”,金融決策與監管部門及時出臺資管新規配套細則,向市場各方發出明確信號,其用意在于堅持原則性與務實性相結合的基本態度,積極穩妥地推進資管市場規范發展,為實體經濟發展壯大和國民經濟穩中向好創造更加良好的金融環境。
2018年4月27日,《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資管新規”)正式發布實施。其在規范資產管理市場秩序、防范金融風險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時間過去近3個月,7月20日,中國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對外發布了資管新規配套細則”——即為進一步落實資管新規制定的一系列配套部門規章,這包括:經中國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共同研究,中國人民銀行發布了《關于進一步明確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指導意見有關事項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銀保監會起草了《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辦法》),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證監會起草了《證券期貨經營機構私募資產管理業務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及《證券期貨經營機構私募資產管理計劃運作管理規定(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私募資管文件”),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
此前在7月2日,新一屆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成立并召開會議,研究部署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等相關工作。該次會議審議了金融委辦公室提出的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三年行動方案,F在,一行兩會同步發布資管新規相關配套細則的行動,表明在金融委的統籌協調下,我國金融決策與監管不同部門之間的統籌協調進一步落到實處。下半年,金融系統需要團結協作,堅持穩中求進,堅持底線思維,積極穩妥地推進資管新規逐步落實到位,取得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重大風險攻堅戰的一個又一個戰役的勝利。
從一行兩會發布的資管新規配套細則具體內容來看,均體現出了原則性與務實性相結合的基本態度。首先,堅持結構性去杠桿、維護金融穩定的原則性立場不動搖,這是資管新規及其相關細則前后一致的基本精神。有市場人士據此認為,資管新規細則體現了貨幣政策“轉向”的意圖,筆者認為,這是一種不符合事實的解讀。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第二季度例會指出,央行將繼續實施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要松緊適度,管好貨幣政策總閘門;優化融資結構和信貸結構,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增強金融業發展活力和韌性。其次,堅持務實性、靈活性的態度,保障金融市場穩定運行、促使金融業規范健康發展。最近一段時間,股市、匯市等金融子市場出現一定波動。此次發布的資管新規配套細則,更加充分地考慮到當前金融市場發展的實際情況和實體經濟合理融資需求,如給予明確的“過渡期”、放寬發行和投資限制、作出“新老劃斷”的柔性安排等多方面措施,體現了監管層呵護市場、穩定市場的良苦用心。這有利于消除市場不確定性,穩定市場預期,確保金融市場穩定運行,將為實體經濟創造健康的貨幣金融環境,更有條件打贏防范重大風險攻堅戰。
下一步,金融系統需要從實際出發,認真貫徹落實資管新規及配套細則的要求,在嚴格監管和規范自律的共同要求下,既要保持金融市場總體穩定,又要促進金融業改革發展;既要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風險,又要增強服務實體經濟能力。
各類資產管理機構都應認真執行中國人民銀行此次發布的《通知》規定,按照監管標準和要求規范資產管理業務,力求早日“達標”和穩健經營,促進金融市場穩定發展!锻ㄖ愤M一步明確了具體業務操作的細節,針對資管新規中的具體操作難點問題和金融機構的主要關切從6個方面進行了梳理和說明:一是進一步明確了在符合有關非標投資期限匹配、限額管理、信息披露等監管要求的前提下,公募資管產品可以適當投資非標產品;二是在整體規模之內,允許過渡期內發行的老產品投資新資產;三是進一步明確過渡期內適用攤余成本計量法的適用產品類型;四是明確對未到期存量非標資產,可以通過發行新老產品對接、資產證券化、非標轉標等方式消化,并在MPA考核時將合理調整有關參數,鼓勵銀行通過多種途徑補充資本金;五是明確了因特殊原因難以回表的存量非標資產的處理方式;六是充分考慮金融機構意愿,不對金融機構過渡整改提出硬性要求。商業銀行、信托公司、基金公司、證券期貨機構等在遵守這些監管要求的基礎上,應當結合各自行業的實際和特點進行業務規范、流程改造、加強風險管理和內部控制。
商業銀行應當重點按照銀保監會出臺的《辦法》提出的10項監管要求,規范開展銀行理財業務。一是實行分類管理,區分公募和私募理財產品。二是規范產品運作,實行凈值化管理。三是規范資金池運作,防范“影子銀行”風險。四是去除通道,強化穿透管理。五是設定限額,控制集中度風險。六是控制杠桿,有效管控風險。七是加強流動性風險管控。八是加強理財投資合作機構管理。九是加強信息披露,更好保護投資者利益。十是實行產品集中登記,加強理財產品合規性管理。
證券期貨經營機構應當按照證監會出臺的私募資管文件相關規定,嚴格自律,規范經營私募資產管理業務。私募資管文件對證券期貨機構重點從7個方面提出了監管要求:一是統一法律關系,明確基本原則。二是系統界定了業務形式,厘清資產類別。三是統一監管標準。四是適當借鑒公募經驗,健全了組合投資、強制托管、充分披露、獨立運作的投資運作制度體系。五是規定了開展私募資產管理業務的風險管理與內部控制機制要求。六是對流動性風險和關聯交易進行了重點規制。七是強化一線監管,加強監管與自律協作。證券期貨經營機構應當將這些監管要求切實落實到所有的私募資產管理業務之中去。
信托機構要按照監管要求,主動回歸本源,步入自律規范發展軌道。按照資管新規精神,資產管理業務應當回歸本源——即回歸信托制度,這是大勢所趨。信托公司應當積極回應監管政策,自覺控制規模增速,主動縮減信托通道業務,防控各類風險隱患,主動謀求轉型升級。
堅持原則性與務實性相結合的基本態度,積極穩妥地推進資管市場規范穩定發展,必將促使中國金融市場資產管理業務模式得到整體重塑,中國金融生態體系得到凈化升級,最終打贏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從而推動盡早形成金融和經濟高質量發展良性互動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