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研究機構26日發布報告稱,推動支付清算系統國際化是人民幣國際化必不可少的一步,不斷推動支付清算體系國際化,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應是中國央行今后的政策著力點。
由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發布的《支付清算藍皮書:中國支付清算發展報告(2014)》稱,從國際經驗看,美元和歐元在自身國際化進程中,都十分重視為全球經濟交易服務。世界經濟一體化日漸加強,中國更面臨跨境經濟金融活動日益繁榮的挑戰。因此,要在防范風險的基礎上,不斷推動支付清算系統國際化。
據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2014年數據,人民幣已超過瑞士法郎,躍居全球最常用支付貨幣的第七位,這表明人民幣國際化又取得進展,同時也對中國支付清算系統的國際化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發布會上,中國社科院副院長李揚說,如同道路、橋梁作為經濟運行的重要基礎一樣,不斷完善升級的支付清算系統,將成為支撐中國金融現代化、國際化的“主動脈”,F代金融的核心功能包括支付清算、資金配置、風險管理、信息管理等,其中支付清算是最為基礎的功能,承載著其他功能的實現。
藍皮書指出,不能忽視的一點是,中國的支付體系處于蓄勢待發的新時期——新的機構、工具、網絡等已經形成,金融監測、監管目前需要實時更新,在防范短期風險的同時也需要長期戰略性的規劃,例如提高中國國內清算、結算機構的跨境清算、結算效率,以助推跨境支付的發展,以及支撐人民幣國際化等。
藍皮書認為,中國人民銀行已展現了加快國際化進程的姿態和決心,如參與國際支付結算體系委員會(CPSS)、東亞及太平洋地區中央銀行行長會議組織支付結算工作組(EMEAP?WGPSS)和東南亞中央銀行組織(SEACEN)等國際組織,保持與相關金融管理局、歐洲中央銀行的合作機制,積極拓展與周邊國家的支付清算合作基礎。但這些努力還處于起步階段,尚未達到中國在世界的特定經濟地位的要求,人民銀行還應嘗試在國際支付清算中發揮其主導作用,參與更多規則的制訂。(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