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投資市場陰晴不定, 讓投資者深感“賺錢不易”。
近日,2020年公募基金一季報出爐,權益類基金跑贏大市。面對大部分基金不俗的“賺錢能力”,基民本應該欣慰,但作為資深基民的珠海投資者劉女士卻樂不起來。因為她從2015年起就陸續投資了幾只偏股型和偏債型基金,但在幾年的“追漲殺跌”里,自己的投資仍處于“虧損”狀態。
“為什么別人手中的基金都跑贏了大市, 唯獨我買的基金卻不賺錢?”劉女士說,她手里的一只基金是在凈值1.00元時買入的,但半年后基金卻震蕩下跌到0.8元?吹奖窘鹨呀“縮水”了20%,她果斷止損賣出,但隨后這只基金在半年后又震蕩上漲到1.35元。
面對劉女士這種情況,建行廣東省珠海分行私人銀行首席財富顧問黃宇光認為,投資市場的產品與理財產品大不一樣,起伏波動是常態。 在貨幣持續寬松的環境下,投資者配置一定數量的權益資產是跑贏通脹的不二選擇,但投資者在進入市場前應調整好心態,尤其在資本“寒冬”期,做好投資“心理建設”特別重要。
投資的本質是“買低賣高”。對多數投資者來說,投資基金比股票更省心。如何才能讓每次投資都幸運地“踩在點兒上”?黃宇光提醒,對于一個成熟的投資者而言,樹立正確的風險管理理念很關鍵,投資者對風險的承受能力,往往直接影響到投資的盈虧幅度。因為風險與收益是成正比的關系,風險越大,也意味著獲得的收益可能也會越大。劉女士屬于抗跌能力較差的投資者,明明買了一個不錯的產品,但在投資虧損度達到 20%后便不能再承受風險,自然無法以平常心坐等收益漲幅到35%的時刻。其實,并不是每一個投資者都能扛得住資本市場里的波動。黃宇光建議,投資者盡量不要企圖“踩準”漲跌的時間節點,正確的投資方法是盡量做好資金的統籌配置。同時,對于基民來說,盡量做到一只基金盡量在手中“拿”至少3年以上,且每年只給自己一次賣出的機會,這樣賺錢的概率反而會大大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