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潭死水,沒有水流的進出,要不了多久就會腐臭。同樣,一個企業如果人員不流動,員工崗位長期不變,它就會失去生機與活力。
株洲分行自2003年“減員增效“改革后,分行本部一直沒有大的動作,因缺乏鯰魚效應,出現了一些消極現象:
一方面,由于員工流動機制不暢,不少員工一進本部,長期呆在一個部門甚至一個崗位工作,最長的近20年。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墨守成規,不僅工作激情蕩然無存,風險隱患凸現,而且造成崗位交流不足,選擇機會少,“合適的人難以選擇合適的崗位”,工作效率大打折扣。
另一方面,由于本部員工培訓少,學習少,練兵少,交流少,單一性人才占居主要比例,復合型人才十分稀缺。雖然該行本部總人數是全省地市行中最多的一個,但大多數部門仍然存在人浮于事,業務堆砌無人承辦,疾呼“人手不夠”的現象。人多卻辦不了事,辦不好事,基層行對此頗有微詞。
特別是本部員工年齡結構偏大,本來開拓創新的精神就不足,又沒有機制觸動,少數同志在本職崗位上得過且過,成了一群“沙丁魚”。不僅自身工作效率與質量低下,而且負面影響了周圍一批人的工作熱情和積極性。
熟話說:流水不腐,戶樞不蠹。面對以上現狀,沒有鯰魚機制是不可能改變的。于是,該行啟動了“雙向選擇崗位交流”,把它作為一條鯰魚放進“沙丁魚”群。行黨委強調:“交流不是減員,是盤活”。該行從“三定”做起,以“增活力、防風險、促發展”為目標,貫徹“做精本部,盤活存量、做實基層”這條主線,堅持相對穩定、適當交流和公正、公平、透明、規范的操作原則,快刀斬亂麻,在10月底用一周時間穩步有序、快速高效地完成了該項改革。
通過競崗擇優,該行本部崗位交流76人,交流率達56%;員工交流37人,交流率達40%。其中:本部部門之間交流15人,與基層網點之間交流22人。本部有15位員工充實到了基層網點。本部與基層行交流率達到了16%。加上4名原本部調走人員,本部凈精減12人,普通員工減員幅度達13%。
一石激起千層浪。這次雙向選擇崗位交流意義遠遠大于事件本身。它對全行員工都是一次心靈的觸動。結果證明:能人找到了發展的空間,他們成為部門間爭相邀約的香餑餑;老實干事的人也不吃虧,他們成了原部門留用的重點。而那些人浮于事,擺老資格,不思進取、不愛學習的人受到了嚴峻的考驗。